成语有关柔的成语

有关柔的成语

有关柔的成语共收录57个
成语 解释 出处
以柔克刚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。三国 蜀 诸葛亮《将苑》:“善将者,其刚不可折,其柔不可卷,故以弱制强,以柔制刚。”
以柔制刚以:用。柔:柔和。制:制服。刚:刚强。用柔和的办法去制服刚强的。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将苑·将刚》:“善将者,其刚不可折,其柔不可卷,故以弱制强,以柔制刚。”
刚中柔外刚:刚硬,坚强;中:里,内心;柔:软弱,柔和。表面柔顺,内里刚强。指人外柔而内刚的性格。也指外表和好,内藏杀机的策略。《三十六计·笑里藏刀》:“信而安之,阴以图之,备而后动,勿使有变,刚中柔外也。”
柔情密意谓温柔亲密的情意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11回:“如今悬空在宝玉屋内,虽说宝玉仍是柔情密意,究竟算不得什么,于是更哭得哀切。”
柔肠寸断柔软的心肠一寸一寸地断开了。形容女子的忧愁苦闷。清 沙张白《再来诗谶记》:“先夫之亡,妾柔肠寸断。”
柔声下气犹言低声下气。形容恭顺谦卑的样子。清·沈起凤《谐铎·鸡谈》:“愿天下处闺房者,持予雄辩,压彼雌风,毋柔声下气,养同木鸡也。”
外柔内刚柔:柔顺。刚:刚强。外表柔顺,内心却很刚强。亦作“外柔中刚”。《晋书·甘卓传》:“卓外柔内刚,为政简惠。”
柔枝嫩条柔嫩的枝条。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。明·高濂《玉簪记·词媾》:“如本是柔枝嫩条,休比做墙花路草。”
温柔乡比喻美色迷人之境。汉·伶玄《飞燕外传》:“是夜进合德,帝大悦,以辅属体,无所不靡,谓为温柔乡。”
柔情绰态柔美的情态。三国·魏·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瑰恣艳逸,仪静体闲,柔情绰态,媚于预言。”
柔情蜜意温柔甜蜜的情意。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11回:“如今悬空在宝玉屋内,虽说宝玉仍是柔情蜜意,究竟算不得什么,于是更哭得哀切。”
柔媚娇俏
柔茹寡断柔茹:柔软。指处事软弱,不果断。亦作“柔懦寡断”。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亡征》:“缓心而无成,柔茹而寡断,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,可亡也。”
柔能克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。同“柔能制刚”。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回:“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,柔能克刚,英雄莫敌。”
刚克柔克克:克服,制服。以刚强见胜或以柔和见胜。指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。《尚书·洪范》:“三德:一曰正直,二曰刚克,三曰柔克。”
优柔厌饫见“优柔餍饫”。明·宋濂《故东吴先生吴公墓碣铭》:“遐尔学徒,争奔走其门,先生随其资器,孳孳训迪,必使优柔厌饫而后已。”
柔懦寡断指软弱面不果断。语出《韩非子 亡徵》:“缓心面无成,柔茹而寡断,好恶无决,而无所定立者,可亡也。”茹,通“懦”。
葬用柔日柔日:天干中的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五天,其余五天为刚日。春秋时代习俗,死者埋葬必须选择柔日。清·顾炎武《日知录·经义·葬用柔日》:“春秋葬用柔日,汉人不知此义,皆用刚日。”
能刚能柔刚:刚强;柔:温和。指可以温和也可以强硬。老舍《骆驼祥子》:“能刚能柔才是本,她得瀎他一把儿。”
外柔中刚外表柔弱,内心刚强。《新唐书·卢坦传》:“姚大夫外柔中刚,监军若侵之,必不受。”
柔情侠骨温柔的情态,侠义的性格。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七回:“只有秋痕韵致天然,虽肌理莹洁,不及我那红卿,而一种柔情侠骨真与红卿一模一样。”
柔茹刚吐软的吃下去,硬的吐出来。比喻欺软怕硬。《诗经 大雅 烝民》:“人亦有言,柔则茹之,刚则吐之。惟仲山甫,柔亦不茹,刚亦不吐。”
柔情似水柔情:温柔的感情。像水一样温柔细腻。宋·秦观《鹊桥仙》:“柔情似水,佳期如梦,忍顾鹊桥归路。”
柔远怀来安抚边远地区,怀柔归附者。唐·张九龄《敕剑南节度使王昱书》:“柔远怀来,在卿良算。”
柔情媚态指柔美的情态。同“柔情绰态”。清 李心衡《金川锁记 陈生》:“[陈生]见一女子,年仅及笄,殆天人也……遂患心疾,辗转昏愦中,忽忆柔情媚态,则哑然笑;又忆浮萍断梗,何处追寻,则啜以泣。”
柔肠百结柔和的心肠打了无数的结;形容心中郁结着许多愁苦。元 谷子敬《城南柳》第三折:“柳呵!你便柔肠百结,巧计千般,浑身是眼,寻不见花枝儿般美少年。”
内柔外刚内心柔弱,外表刚强。亦作“外刚内柔”。《易经·否卦》:“内阴而外阳,内柔而外刚。”
柔心弱骨形容性情柔和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人性婉而从物,不竞不争,柔心而弱骨,不骄不忌。”
茹柔吐刚柔:软;刚:硬。吃下软的,吐出硬的。比喻怕强欺软。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:“人亦有言,柔则茹之,刚则吐之。”
优柔寡断优柔:迟疑不决;寡:少;断:决断。形容做事拿不定主意;缺少决断。先秦 韩非《韩非子 亡征》:“缓心而无成,柔茹而寡断,好恶无决,而无所定立者,可亡也。”
吐刚茹柔柔:软;刚:硬。吐出硬的,吃下软的。比喻怕强欺软。《诗经 大雅 烝民》:“人亦有言,柔则茹之,刚则吐之。”
恬言柔舌犹言甜言蜜语。唐·杜牧《上池州李使君书》:“故有知之者,有怒之者,怒不附己者,怒不恬言柔舌道其盛美者,怒守直道而违己者。”
外刚内柔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。同“内柔外刚”。宋 吴曾《能改斋漫录 议论》:“兵戈既起,将帅擅权,武吏功臣,过求姑息。边蕃远郡,得以骄矜,外刚内柔,上陵下替,此为屈辱又非多乎?”
做刚做柔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。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五回:“又叫宅里再暖出一大瓶酒来与脚户吃,做刚做柔的将脚户打发散去。”又第四三回:“那禁子们做刚做柔的的解劝。”
怀柔天下使天下归服。怀柔:旧指统治者用政治手腕笼络人心,使之归服。
温柔体贴温顺关怀体贴。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20回:“袭人才将心事说出,蒋玉菡也深为叹息敬服,不敢勉强,并越发温柔体贴,弄得个袭人真无死所了。”
仁柔寡断谓柔弱而缺乏主见。章炳麟《驳康有为论革命书》:“其孱弱少用如此,是则仁柔寡断之主,汉献、唐昭之俦耳!”
柔肤弱体谓柔弱的身体。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朗传》:“且少小常苦被褥泰温,泰温则不能便柔肤弱体,是以难可防护,而易用感慨。”
优柔无断优柔:迟疑不决;断:决断。指做事犹豫,缺乏决断。宋·魏庆之《诗人玉屑》第十卷:“又云‘杳杳烟波隔千里,白频香散东风起,日落汀洲一望时,愁情不断如春水。’观此语意,疑若优柔无断者。”
柔枝嫩叶柔软娇嫩的枝叶。比喻温柔美貌的妙龄女子。明·郑若庸《玉玦记·忆夫》:“绿茵尽摘不留,且莫惜明年难茂,柔枝嫩叶,多应人采揪。轻舒手,罗裙宽褪腰肢瘦。”
摧刚为柔摧:挫败。变刚强为柔顺。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:“上乃赦季布,当是时,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,朱家亦以此名闻当时。”
柔能制刚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。亦作“柔能制刚,弱能制强。”《后汉书·臧宫传》:“黄石公记曰:‘柔能制刚,弱能制强。’柔者德也,刚者贼也,弱者仁之助也,强者怨之归也。”
柔肠百转形容情思缠绵,翻腾不已。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27回:“秋痕被跛脚提醒这一句,柔肠百转,方觉一股刺骨的悲酸,非常沉痛。”
玉软花柔形容女子娇嫩柔弱,如花似玉。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惊变》:“我那妃子呵,愁杀你玉软花柔,要将途路趱。”
柔筋脆骨柔弱的筋骨。比喻文章疲软无力。明·宋濂《〈王君子与文集〉序》:“士之有志于文者夥矣,抽青媲白,组织文绣,柔筋脆骨,点缀形似,徒夸艳乎。”
柔远怀迩怀柔远方,安抚内地。后蜀·何光远《鉴诫录·诛利口》:“岂谓蜀国皇帝,柔远怀迩,居安虑危?”
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。汉 王粲《为刘荆州与袁尚书》:“当唯义是务,唯国是康。何者?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,然后克得其和,能为民用。”
温柔敦厚原指态度温和;朴实厚道。后也泛指待人温和宽厚。温柔:温和柔顺;敦:诚恳。西汉 戴圣《礼记 经解》:“入其国,其教不可知也,其为人也,温柔敦厚,《诗》教也。”
优柔餍饫亦作“优柔厌饫”。喻为学之从容求索,深入体味。语本晋杜预《〈春秋左传集解〉序》:“优而柔之,使自求之;餍而饫之,使自趋之。”语出晋·杜预《〈春秋左传集解〉序》:“优而柔之,使自求之;餍而饫之,使自趋之。”
能柔能刚柔:温和;刚:刚强。指可以温和也可以强硬。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00回:“窃谓夫为将者,能去能就,能柔能刚;能进能退,能弱能强。”
柔远镇迩安抚远方,安定内地。晋·陆机《汉高祖功臣颂》:“移帝伊、洛、定都酆、镐,柔远镇迩,实敬攸考。”
柔而不犯犯:侵犯。指性情柔和,但不容侵犯。《后汉书 胡广传》:“柔而不犯,文而有礼,忠贞之性,忧公如家。”
柔远能迩怀柔远方,优抚近地。谓安抚笼络远近之人而使归附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食哉惟时,柔远能迩,惇德允云。”
优柔失断优柔:迟疑不决;断:决断。指做事犹豫,缺乏决断。《旧唐书·高祖纪论》:“然而优柔失断,浸润得行。”
柔远绥怀安抚远方归顺者。怀,归附。清·林则徐《喻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》:“虽以天朝柔远绥怀,亦不能任其藐玩,应即遵照新例,一体从重惩创。”
柔中有刚形容人的性格温柔中带有刚强。周克芹《许茂和他的女儿们》第二章:“再加以她那活活泼泼的神态,柔中有刚的清脆声音,是谁也无法招架的。”
柔风甘雨柔:温和。和煦的春风和及时的春雨。泛指和风细雨。春秋·齐·管仲《管子·四时》:“然则柔风甘雨乃至,百姓百寿,百虫乃蕃。”